从“术语争论”到“默契攻坚”:安徽理工大学“爆炸加工团队”的本科生创新成长答卷

“爆速4896m/s,纯度97.13%!”当测试报告传来,安徽理工大学“爆炸加工团队”的14名成员相拥而泣——这个数据,意味着他们研发的一步合成纳米氮化钛技术,终于达到军工级标准。谁能想到,两年前,这支由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、材料学、安全工程等7个专业本科生组成的团队,还在为“跨学科术语不通”争论不休,甚至因操作爆炸容器手抖。从“各执一词”到“默契协同”,从“实验室失败”到“企业订单”,他们用将近三年的时间,书写了一段本科生团队的创新成长史。

故事始于2022年的一次“跨界组队”。彼时,负责人张文喆因“假肢超硬涂层依赖进口”的痛点萌生研发想法,却面临“单打独斗难成事”的困境:他懂炸药爆炸原理,却不懂材料表征;想优化容器结构,又缺乏机械设计知识。学校“学科交叉创新计划”成了“及时雨”,来自6个学院的14名学生聚到一起——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的梁颢舰擅长数值模拟,安全工程的郑欣精通风险防控,会计专业的张悦婵能算成本账。可组队初期,“语言壁垒”让协作举步维艰:张文喆说“爆压9GPa”,梁颢舰却追问“有限元模型网格怎么划分”;郑欣强调“振动速度要低于0.3cm/s”,负责设备的校一博却纠结“钢板材料选Q345R还是S30408”。“第一次团队会开了3小时,一半时间在解释专业术语。”张文喆笑着回忆。

真正的成长,始于一次次“试错迭代”。2023年10月,团队第一次尝试合成:用常规乳化炸药搭配高纯钛粉,结果XRD图谱上看不到纳米氮化钛的特征峰。“问题出在哪?”深夜的实验室里,团队成员围着数据争论,弹药工程与爆炸专业的吕允欣突然想到:“会不会是前驱体容易被氧化?”一句话点醒众人——他们立刻放弃30万元/吨的高纯钛粉,改用2万元/吨的氢化钛(TiH₂),还调整炸药配方,加入尿素调节氧平衡。可新的问题又来:爆轰时噪声超标,周边居民投诉。安全部的程京熙连夜查资料,提出“钢板-缓冲隔层-钢板”复合结构,在容器夹层填充聚氨酯,最终将噪声频率降低75.8%。“那段时间,我们每天泡在实验室,有人负责配药,有人记录数据,有人分析图谱,慢慢就有了默契。”团队资源部韩雨熙说,现在不用多言,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需求。

中试阶段的“极限挑战”,让团队完成 “从学生到创新者” 的蜕变。2023年,为解决“小药量爆轰能量均匀性”难题,团队在 40℃高温下连续开展50余次试验。负责装药的戴增杰,手指被药粉磨得脱皮,却能精准控制每段装药的重量偏差;梁颢舰坐在电脑前,用LS DYNA软件模拟爆轰过程,熬了3个通宵优化模型;张文喆则带着成员对接企业,第一次向技术总监汇报时,紧张得忘词,后来却能熟练讲解 “渗氮层厚度与时间平方根的关系”。当最终实现 500g 规模量产,晶粒尺寸控制在 10-50nm,团队成员突然发现:曾经的 “跨界小白”,如今都成了“多面手”——韩雨熙能独立对接校企合作,李雪豪撰写的《爆炸合成安全手册》被学校采纳,校一博甚至能改造爆轰容器的核心部件。

成长的果实,最终在产业土壤中落地。2024年,团队走访10余家企业,针对 “半导体涂层废气超标” 问题,研发多孔纳米Co3O4催化剂实现零排放;为满足军工企业“3个月交货”的需求,将合成步骤从9步压缩至1步。如今,他们已申请10余项专利,发表将近10篇高水平论文,与宏大爆破等企业达成采购意向,爆轰设备在6家企业应用创造超3000万元效益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兆武教授评价:“这支本科生团队,把爆轰理论玩出了新花样,更展现了年轻人的协作与担当。”

“我们的成长,是从‘我’到‘我们’的蜕变。”张文喆说,现在团队里流传着一句话:“爆轰需要能量耦合,创新需要跨界协同。”这支平均年龄21岁的团队,用跨学科的火花点燃创新引擎,更证明:青春的成长,不仅是个人能力的提升,更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目标,从“各有所长”到 “融为一体”的蜕变。
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与网友投稿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

相关文章